切换到宽版
银行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首页
银行
帖子
日志
用户
版块
群组
帖子
搜索
热搜:
结婚
母婴
phpwind
绿之印象
春意盎然
水墨江南
纵横道|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所行道也。
>
『望门投止』
>
詩經中的男同性戀篇章
新帖
返回列表
阅读:
6502
回复:
0
詩經中的男同性戀篇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藍光
UID:299450
注册时间
2010-07-10
最后登录
2015-05-12
在线时间
4小时
发帖
34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纵横通宝
3513
经史子集
374
明堂之令
19
纵横金锭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级别:
禁军统领
发帖:
34
纵横通宝:
3513
经史子集:
374
明堂之令:
19
纵横金锭:
0
加关注
发消息
回复
举报
写在前头的话:
(呜呜呜才写了几行居然整个死当了
QxQ
)
此为期末自订题目的文概报告。
交稿期限的前一天,我一直写到凌晨五点(没错,我通霄了)才写完,到后来眼睛根本已经撑不开了,虽然我把最喜欢的〈二子同舟〉放在压轴,但我下的心力最多,修改增补的最多的依然是〈击鼓〉。
隔天九点,当我走到图书馆去印纸本的时候,在路上遇到班上同学笑眯眯地告诉我:「你知道吗?老师说报告延到
6/30
再交喔。」
……
(
WTF
!那我为什麽要拼死拼活地写到五点?!我听到的时候,整个就变成天雷教教众了,囧)
虽然班导说我的题目订得太大,范围太广,不过这些的确是我一直以来很想做的东西。
看
到网路上的资料大多都是同样一份转来转去删删改改,更多的是误人子弟的,还有陈袭旧说的(这裡我要指出百度百科不能尽信)还有立论不对劲的(我看到一篇说
〈邶风
‧
泉水〉是讲同性恋的
……
其实那只是卫国夫人想回家,真的跟同性恋没关係,这年头网路上发表文章都不必说证据的吗?),或是虽然说对了,却因为没有
适度引用证据,使得文章没有说服力,看起来似是而非。
这更坚定了我想好好干一票的决心!不求观者众多,只希望以后有人在考察的时候,还有一份我的东西能派上用场就是了。
做的时间约莫一星期,论文裡引用的原文都是标楷体,诗经当中的篇章则是有文字方块,大小标也有符号,不过纯文字版什麽都没有,如果有兴趣的人还请将就着看
^_^"
由于
word2003
没有将注脚复製贴上的功能,手动整理的时候我把一些比较琐碎的注脚拿掉了。
这份论文有一些部分,坦白说我是採取断章取义的方式(应该说春秋战国的古人引用诗经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有些资料如果同一段的后段对我的立论不利,我就不会引,只会引前段。(哈哈哈~卑鄙!)
但是我不会提出太谬的论点,例如〈女曰鸡鸣〉其实整篇都是丈夫跟客人,妻子从来没出现过,这种话说了就是摆明要给人打脸。
引的资料有的出自网路,有的出自书本,还有的经过网路与书籍的交叉验证,都有经过筛选。
书籍部份,虽然毛诗、郑笺、正义都是同气连枝地一直往政治诗的方向上引(说整本诗经都是
BL
的就是这三本万恶的书了,一个被作者思慕的女子,绝对能活活地被他们说成是仁人或君子或君王什麽的
|||
)
但今人论着我借了好几本,看来看去太无脑了,资料量非常少,大多都是旁边给两三行注释就成了一本现成出版品,很没意思,索性又还了回去(也不知道是学校图书馆资源贫乏还是如何
……|||
)
写到这裡,只是想说,当我完成这份资料时,我以它为荣,我雀跃,满足,这使得我的这一个学期,无悔!
诗经中的男同性恋篇章
-自含蓄的比喻中感受先秦人民的「思无邪」
【目录】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研究要旨
第二节、「可无殇也」──孔子没有删去同性恋诗第二章、
正文
第一节、〈邶风〉书写同性恋的篇章
一、〈柏舟〉是君臣诗,还是爱情诗?
二、〈击鼓〉愿白头偕老
第二节、「郑声淫」多美人的郑国,多同性恋?
一、〈山有扶苏〉中的子都,受国君包庇,孟子也倾慕他
二、〈狡童〉、〈褰裳〉──「狡童」、「狂童」的真实身分
三、〈女曰鸡鸣〉丈夫与宾客的真挚之情
四、〈子衿〉──「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思慕
第三节、兄弟的故事
一、〈郑风.扬之水〉兄对弟的疼爱与顾惜
二、〈邶风.二子同舟〉人世难得生死情
结论
参考书目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研究要旨
诗经中有许多爱情名篇,最有名的如〈关雎〉、〈蒹葭〉、〈静女〉等,都表现出先秦时期的人民对爱情的态度相当纯洁,对心上人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诗经一唱三叹的模式尤其能将深遂的情感表现出来,其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更是诗经中的名句,被广泛运用于戏剧、歌曲之中,时下年轻人也常常写在卡片上,或用在求婚时,这句话亦成婚礼上常听到的佳句,现代还有人将原文的意思进而铺陈,写出接续部分。然而这家喻户晓的深情诗句,却鲜少有人知道, 现代人所写下的接续部份,可能与原诗的意趣相去甚远。
本文的意旨为以尽量不违逆该篇诗经作者本意为考量,尽量将后世所曲解的还原其貌,使得作者表达的情感不沦于流俗的男女之情。
[1]
执子之手,与子共着。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復何求?
第二节.「可无殇也」──孔子没有删去同性恋诗
诗经中的确有一些诗,是为了传达同性之间情谊的,关于这些篇章,将会在以下的内文提到。关于孔子是否删诗,有两派说法,一派认为孔子只整理当中的乐谱,并没有更动内容,其证据是早在季札的时代,诗经就已经成书;另一派说法,则主张孔子将当中不雅以及过于色情的内容删去,此争议为历史公案,经过历朝历代无 数争辩,恐怕无解。
假如孔子确实有作删诗的动作,那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同性恋能入诗,算得上是纯正的感情了。除了一些同性恋诗确实没有删去以外,还有一则可信的资料能证明孔子对同性恋的看法是光明正大的。
史载鲁公子公为,有汪錡为其嬖僮。在齐鲁的一次战斗中,他俩同乘一辆战车奋勇拚杀,一同战死,一同停殡。国人因汪錡年纪甚轻而欲以殇礼葬之,孔子听说后则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2]」从这裡可以知道,孔子重的是保家卫国、忠义节气,而不在于是否有断袖之癖。
[2]
《春秋左氏传.哀公十一年》:公为与其嬖僮汪錡乘,皆死皆殡,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
【第二章.正文】
第一节.〈邶风〉书写同性恋的篇章
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邶鄘卫三风,都是卫国之诗。「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朱熹《诗集传》)可以见得邶风的篇章与卫国的风俗习惯不无关係,或许在古代的卫国,当地的男风有一定程度的盛行。
一.〈柏舟〉是君臣诗,还是爱情诗?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鑑,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裴普贤《诗经评注读本》:「这是卫国一位有操守的忠臣,被小人排斥后,满怀忧愤,无可告语时所作的抒情诗。」可见其志坚如柏,忧深似水。然而其被当作爱情诗来使用,已经行之有年,尤其「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一句,更是经常被当作女子对其丈夫表其坚贞之语。
《鄘 风‧柏舟序》:「《柏舟》,共姜自誓也[3]。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从忠臣之情到妇女的爱情坚贞,会造成这样的认知落差,或许是世人将两首诗错认,然而两首诗虽然都名为「柏舟」, 内容却是很不相同,诗经中这样同篇名却在不同部分出现的篇章并不只有一例(如〈扬之水〉在〈王风〉、〈郑风〉、〈唐风〉都有出现),〈柏舟〉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当时所流行的民间诗歌,由不同的人创作出不同的词内容。
姚际恆:「柏舟,自喻也。言柏者,取其坚也。」人臣对君王的一片深情 可想而知。古代君臣何来如此大义,彷彿是妻对夫的誓言?《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古代君臣结义,与婚礼纳采同样要经过委质的动作,还要将名字书于策上,是非常谨慎而且重要的。臣只能将君当作唯一,不可贰心,无怪乎为了君王「耿耿不寐」,牛运震曰:「耿耿之义,如物不去,如火不 熄,不寐人深知此苦。」
徐光启曰:「不曰隐忧,而曰如有隐忧,极善形容忧恨之意。」显而易见的,这不是怒恨,也非痛恨,是为「忧 恨」,有「千万恨,恨极在天涯」的韵味,恨得无法成眠,恨得「酒不能解,出游也不能释」,这般情形竟有些雷同于失恋男女或是正处暗恋之人,然「微我无酒」一句为反语,不明言有酒也无法解愁,反而推说无酒,实是婉转含蓄之笔,浓愁如宋词所形 容:「借酒浇愁,奈愁浓于酒,无计销铄」矣!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牛运震:「为余造怒,怨得深细;逢彼之 怒,怨得卑苦。」盖身分的不对等也是其困境之一,在君王面前动辄得咎,而自己的苦是有也说不出。「转」、「卷」二字皆言自发的、有选择性的,是不想己身命运翻弄于他人股掌之中,奈何胸藏志气虽大,见了君王仍是没有半点办法,无奈感有点像林黛玉所言:「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魔星。」
郑玄 曰:「己志坚平,过于石席。」牛运震曰:「披沥伸诉,缠绵叠复,离骚、惜诵、抽思之旨。骚愁满纸,语语平心厚道,却自凄婉欲绝柔媚出。一部离骚之旨,都括其中。」细看这份情,确实是与屈子对君王的那份眷恋之情特别相像,屈原向女嬃怨叹而女嬃不受,〈柏舟〉同样是「亦有兄弟,不可以据」;怨恨君王只宠幸群 小,使得作者只能借酒浇愁,这份幽怨之情更与屈子雷同。
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中提到:「战国时代盛 行崇尚男风,人们并不以此为惭,所以屈原在诗歌中自称『美人』,对自己的仪表多有夸耀,在诗句中对同性爱情作大胆表白,并不出奇。」或许这位「屈原的前身」与屈原所抱持的是同样的情感,那麽〈柏舟〉一诗是爱情诗,或是君臣诗,分际似乎就不那麽明显了。
[3]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摩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4]李樗:「仁人之所忧者,忧国也,不可以酒解也,亦非遨游之所能释也。」
[5]俞平伯曰:「『微我无酒』二句,极言忧思之难销,犹宋词所谓:「借酒浇愁,奈愁浓于酒,无计销铄」矣。此阙词为周邦彦之〈丹凤吟〉也。
二.〈击鼓〉愿白头偕老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数千年以来,这首诗被当成军人想念其妻的情诗,尤其「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更是成为千年名句,荣登「中国十大情诗[6]」之列。然而这首诗很可能是战友互赠之诗,而非所谓丈夫写给妻子的。儘管从最后的「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看来,那名战士依然没有与自己的意中人白头偕老[7],留 下的这首诗对我们而言却已然足够。张爱玲引用此诗于〈倾城之恋〉,推崇至极,并评此诗为「最悲哀的一首诗」,闻一多先生则是推论此诗极有可能为同志诗,〈击鼓〉篇至今对我们而言,影响依然深远。
郑《笺》:「作〈击鼓〉诗者,怨州吁也。由卫州吁用兵暴乱。」可以见得本诗或许与卫国州吁之乱有关。
《史记.卫康叔世家》:「十三年,郑伯弟叚攻其兄,不胜,亡,而州吁求与之友。十六年,州吁収聚衞亡人以袭杀桓公,州吁自立为衞君。为郑伯弟叚欲伐郑,请宋、陈、蔡与俱,三国皆许州吁。」州吁自愿去与公叔段结为好友,可能是因为两人都是庶子的缘故,他们还同样由于受到兄长的逼迫,而有过出奔的经验,相处 起来大概是相当情投意合的。州吁甚至愿意为了公叔段而出兵,两人感情之深厚可见一斑。假如〈击鼓〉篇是刺此二人的话,长时间一同逃亡,有深厚的感情并不让人意外。
竹添光鸿:「所说者非一事为数,所说者非一人亦为数,此为从军之卒,与其同伍者。」可见本诗更有可能只是在写一般的征人,也 有以下的线索能作为〈击鼓〉一文并非描写异性恋的证据。《毛诗正义.第二卷》说得极其明白:「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在相存救也。」
契,「合」也,阔「离」也,郑《笺》:「一死一生,一彼一此,俱不相忘弃也。」毛《传》解契阔为勤苦。「死 生契阔」可解释为动辄有天人永隔的可能,或是两人一起在生死无凭的患难环境中度过,不论是哪一种可能,都不是无法陪同丈夫上战场的妻子所能做到的,同为军士的话会更加合理,竹添光鸿:「今在死生间,勤苦亦至矣。」说得明明白白,同为将士,则一同出生入死,少不得辛苦。
「从军之士与其伍约」也说得很明确,不是与其妻,而是与「其伍」,是与别的将士。 曹操〈短歌行〉:「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江淹:「契阔承华内,绸缪踰岁年。」此皆以契阔为周旋之意,正与约结义相近,所以是军士结义之意。
又有另一个说法能证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段话并非是将士予其妻。「子」是敬称,略似于现代的「先生、您」,通常指男子。在古代普通人与妻子山盟海誓时不太可能称对方为「子」,所以,这个「子」应该是指男人。
竹添光鸿《毛诗会笺(一)》:「与子成说,成说谓成其约誓之言,犹《左传》、《楚辞》曰:『成言』,此从军之卒,与其伍相约,誓以死生离合,决不相忘弃也。」
郑《笺》:「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在相存救也。」更加直白,两位军人若是有深厚恩爱的感情,就能在战场上起到互相保护的作用。这个例子其实很容易理解,最有名的就是古希腊的底比斯圣军,据传圣军的指挥官说:「因为一个人是绝不愿在爱人面前丢脸的,而且他会为了保护所爱的人牺牲自己的性命。」
不论是为了保存性命也好,真爱也罢,这份情依然动人无比。《毛诗正义》:「毛以为,从军之士与其伍约,云我今死也生也,共处契阔勤苦之中,亲莫是过,当与子危难相救,成其军伍之数,勿得相背,使非理死亡也。于是执子之手,慇勤约誓,庶几与子俱得保命,以至于老,不在军陈而死。」此段再次证明,在军队之 中,战友们的同袍之情可以比美夫妻,甚至是比夫妻之情要来得更加亲密,没有什麽感情能超过这般将自己的性命交给他人的生死之情,更何况在共患难的情形下变得更加依赖他人,都是情理中可以理解的。
[9]李建周:「王德威读到《保卫延安》那些朴实而高尚的士兵的行为,难免产生恍若神话之感。当看到他们一起战斗、煮饭、缝衣、争辩、睡觉,彼此相偎相依、形同手足时,当然会本能地产生怀疑。……其关係之亲密,几乎成了日后同性社会情结研究的好材料。」这段话几乎可以为士兵之间的感情写下一段注解。
「与子成说」、「执子之手」除了是一种感情上的约定以外,更是一种强烈的生死誓约,藉由握着对方的手,提醒对方绝对不可以背叛,当中以性命层面的成分居多。我亲爱你,望你也要及时来相救,这便是感情最好的回馈了。
由此可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正涵义,除了与君共度馀生以外,还有一个极大的因素,那就是宁可在别的地方老死或病死,也不想战死在沙场之上。竹添光鸿:「执子之手,与之相亲之辞,此二句承上序艰苦中俱期望他日之意」「偕老,与之俱老也,亦可施之朋友,未见其专为夫妇之辞,此则得之。」此句尤可证 之以上立论。
综观〈击鼓〉全诗都在描写战斗场面,虽然诗经中擅用「兴」的手法,去联想别的事物,好的例子便是〈蓼莪〉,但是〈蓼莪〉 藉由景物来联想起父母,尚可以理解;钱锺书先生说:「『死生』此章溯成婚之时。」人还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忽然心就飘回家去儿女情长了,这样飘得太过头,恐怕会死在战场上才对。若解释成在战斗之前,就与战友有过这些约定,显然通顺许多。
说本诗是丈夫思念家中妻子的,有朱熹以及当代学者钱 锺书,不过他们的年代都比毛亨、郑玄以及孔颖达要来得太晚,说服力恐怕不够强,从《郑笺》《毛诗》《正义》来看,三人的解释都是一脉相传,十分有力,说法也有很大的可信度,而非只是像钱锺书先生批评「《笺》甚迂谬。」却没有提出相当的证据来。
与此诗得以互相阐发的是《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书写上虽然不同,情感却是同样强烈,不论同心协力同仇敌忾,或是死生契阔,他们总是二人作一人,一起拚杀,一起活着,一起努力,如此高贵的情操恐怕是现代人很难去体会的。
朱公迁曰:「我有縕袍而与尔共之者,非谓尔之无衣也。君有仇雠,盖欲与尔共报耳。……此奋不顾身者之所为也。」很有「什麽都不必怕,你还有我作靠山呢!」的感觉,然而这份誓言,却是以己命来承诺的,必要之时,哪怕失去性命,我仍要为你出头。
不是你没有衣服,而是你愿意与我同袍、与我同泽。泽,襗之假借,裤也,或谓内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裳,下裙。朱善曰:「恩爱相结于无事之时。」如此亲密过人的书写,恩爱确实未曾多加隐藏,由此带出「与子偕行」,二人就此形影不离。此诗比〈击鼓〉篇更明显,犹言诗中二子都是持戈矛而战者,的确是男 性,却有「内衣内裤互穿」的行为,哪怕只是比喻,以古人而言,都已经过从甚密。
[6]
中国十大情诗
,在网路上流传已久,其排名分别为:
一、苏轼〈江城子〉
二、李之仪〈卜算子〉
三、《诗经.邶风.击鼓》
四、〈上邪〉
五、〈行行重行行〉
六、秦观〈鹊桥仙〉
七、元好问〈雁丘词〉
八、〈君生我未生〉
九、元稹〈离思〉
十、柳永〈蝶恋花〉
[7]《毛诗》:「此军伍之人,与我相疏远兮,不与我相存救,使性命得申极兮。」对方恐怕已经违背誓言,不去营救作者,而是独活了下来。牛运震曰:「悲壮哀软情绪迭出。」誓言的破灭带给他的伤害可见一斑。
[9]李建周:《现代性,如何被压抑?》,《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5期
第二节.「郑声淫」多美人的郑国,多同性恋?
孔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郑声淫一来是指其音乐变化多样,与古典质朴的〈韶〉、〈武〉不同,因而悖离了传统;二则是指郑国地区多艳诗艳歌,因此称为「郑声淫」。班固《白虎通‧礼乐》:「孔子曰『郑声淫』何?郑国土地民人山居谷浴,男女错杂,为郑声以相诱悦怿,故邪僻,声皆淫色之声也。」为孔子作证,故此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
郑国多美人是有名的,李斯于《谏逐客书》便提到「郑卫之女,不充后宫」,美女多的地方,想必帅哥必然也不会少。
时有公叔段与子都并称为「双俊」,《郑风.叔于田》写公叔段的风采:「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其写作手法与〈陌上桑〉的烘云托月法极为类似,众人相形失色的生动形容,竟给人一种「六宫粉黛无颜色」之感,实在不是附近都没有人啊!而是大家一看见公叔段来了,就羞愧得全都躲起来了。公叔段的过人风采,竟是不分男女老少,风靡全国,还有人特地作诗来写他的美貌。
除了公叔段以外,公子忽也是一表人才,因此有「齐大非耦」[10]的故事,齐僖公太过喜欢他,竟是连两次都想把女儿嫁给他,好与他有点关係在。
漂亮的男人不只女人喜欢,男人也喜欢,着名的「分桃」、「色衰爱弛」便是发生在卫灵公的男宠弥子瑕身上,还有一个例子,《战国策‧秦策一[11]》中,竟然使出了「美男计」,可以见得漂亮的男子,带来的影响力可是很大的!
墨子《尚贤》:「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亂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妖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都是社会风气恋慕美男的相关记载。
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能指出,为何《诗经》当中有同性恋争议的篇章竟然会大多都集中在郑风,不过在春秋战国当时,国君喜爱有姿色的男子并不少见,龙阳君、安陵君都是一例,或许这是导致郑国多同性恋的隐因,因此暂时以此作为易产生同性恋的结论,不过事实上同性恋与否是天生的,这裡也仅仅是作推论的动作而已。
[10]
详见《左传.桓公六年》:公之未昬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 子曰:「善自为谋。」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昬也。民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
[11]荀息曰:「《周书》有言,美男破老。」乃遗之美男,教之恶宫之奇。宫之奇以谏而不听,遂亡。因而伐虞,遂取之。
一、〈山有扶苏〉中的子都,受国君包庇,孟子也倾慕他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程俊英《诗经译注》:「这是写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的诗。」虽然无法确切得知本篇的作者究竟是男或女(其他篇也时有这种现象),但是指称这篇为同性恋描写也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而且有例可循[12],只是苦于没有资料能实实在在证明这就是一首同性恋诗。
诗经中,只要是在诗中特意讚美男子样貌的[13],似乎都不免有些同志诗的嫌疑。木心《诗经演.野有》曾如此衍生:「野有死麕,白茅包之。子都怀春,子充诱之。 野有死鹿,白茅纯束,子都如酪,子充如玉。舒而汲汲兮,无惜我褕兮,匪麋匪鹿,毋包毋束。赫如尨狺,色如丹渥。 」其春色跃然纸上,令观者心潮澎湃,相较之下,原本的诗经还是含蓄多了,含蓄得就算对其有同性恋上的疑惑,也无法进一步得知。
李敖在 〈狂童之狂也,鸡巴!〉当中指出:「『且』字一定要译为『鸡巴』、译为『屌』字,才不失原意。」且一字为象形字,或说是栓畜生的木棒,或神主牌,甚至是摆放祭祀品的桌子,随着想像力的延展各有其说法,然而其与勃起的男性生殖器的相像度似乎是不容质疑的,如今支持「狂且为生殖器」这个说法的人亦不在少数了。 毕竟以前的说法「且」为语末助词,显然与「扶苏」、「荷华」、「子都」等词性并不相同,在诗的句式中解释起来并不合理。《通释》:「狂且,谓狂行拙钝之人。」更是没有把「且」的意思作出合理的翻译来。
「狂且」其实不见得非主角的意中人,虽说主角爱的是子都,但若不是对此狂童又爱又 恨,怎麽还会去搭理他,甚至有这麽大的反应呢?山中的景色明亮,对照作者的心情,实在不像是讨厌的人到的时候该有的气氛。矛锋《同性恋美学》:「[14] 施以山间动植物『起兴』,暗示情人的性器和性行为。」此言过于武断,想像力十足但不见得是作者的本意,不过雄伟的扶苏树与乔松,以及柔嫩的荷花,看到这些如果还要往特殊的方向想,似乎也不无可能,这正是诗经阅读上的延展性。
除了诗本身值得一提以外,本诗还有一个重要的主角,子都。《正 义》:「子都,世之美好者也。」「子充,良人也。」《唐韵》:「充,美也。『子充』犹言子都,故为良人。」子都在当世被作为帅哥的代名词,说到子都就跟「貌赛潘安」的效果是同样的,子都原名公孙阏,为郑庄公的大夫。
《左传.隐公十一年》有一则记载[16],大概是子都杀了一名老将颖考叔,郑庄公不处置他,而是以「诅咒」的方式来蒙溷过去,偏袒迴护之心甚多,子都原来是受到国君特别的爱护,因而能逃过罪责,颖考叔死得何辜。
依照孟子的学养,不可能不知子都暗箭伤人之事,而且他很少对其他人物有好的评价[16],但是当他提到子都时,竟是讚叹道:「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孟子甚至是对国君都很少说好话,对子都却是如此推崇,只因他生得好看,孟子的审美观竟是由此可窥知一二,原来是对男色有 些神往的。
[12]
如潘光旦〈中国上古文献中的同性恋事例〉,译霭理士着:《性心理学》之附录。以及矛锋《同性恋美学》。
[13] 中国的男色传统已经绵延了几千年,由上古一直到如今。《诗经》裡面有不少讚美美男子之诗,许多学者皆认为其为「两男相悦」之作,如《郑风》中的〈子衿〉、〈狡童〉、以及〈狂童〉三首诗。」(何大卫《中国文学研究 第十九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4年,P138)
矛锋博士也在其着作《同性恋美学》中指出,《诗经》中就有数首歌咏同性恋的诗篇,包括〈山有扶苏〉、〈狡童〉、〈褰裳〉、〈子衿〉、〈扬之水〉等。
[14]矛锋《同性恋美学》,台北市,扬智文化,1996年
[15] 「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
[16]最有名莫过于评墨家无父、杨朱无君、纵横家为妾妇之辈。
二、〈狡童〉、〈褰裳〉──「狡童」、「狂童」的真实身分
《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浦。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郑《笺》:「〈山有扶苏〉之乃见狡童,亦指忽所美而言。」大概「狡童」在二诗中可能指射的都是俊美的公子忽。竹添光鸿:「狡童之称为古成语。」《正 义》:「狡童,言彼姣好之幼童兮。」又说:「忽虽年长而有壮狡之志,童心未改,故谓之为狡童。」不论是就其俊美或是心智,说是影射公子忽都行得通。
竹添光鸿:「两『维子之故』,说得恩深义重,缠绵难割,『使我不能息兮』,息犹安止也,即寝不安蓆之意,……,犹言寝食俱废也。」
钱锺书先生《管锥篇》:「若夫始不与语,继不与食,则衾余枕剩,冰床雪被之苦,虽言筌未涉,亦如匣剑帷灯……习处而生嫌,迹密转使心疏,常近则渐欲远,故同牢而有异志,如此诗是。其意初未明言,而寓于字裡行间,即含蓄也。」
作者一往情深反使得他自己寝食难安,作者既然对这位「狡童」如此挂怀,那麽又会是哪个人会对公子忽这麽挂心呢?这点不得而知。后世已经有人猜测这首诗是在描写同性恋情,不过作者性别难考,甚是可惜。
《说文》:「褰,袴也,又手部,攓,抠衣也。」此处褰当从手部,作抠衣之意,也就是提着自己的下衣渡过溱水过来寻找意中人。
子惠思我,惠,爱也,与「惠而好我」同义。
溱,水名,即为《郑风,溱洧》中的其中一条河,《笺》:「洧水中已兼有溱水。」两条河是合流的,故得併目。竹添光鸿:「女曰观乎,游于溱之外也,……, 士未诱女,而女先撩士,淫风大行故也。」可见溱水是一条男女约会之地。〈褰裳〉以此水作为背景,显而易见是一首爱情诗。
根据《郑笺》、《正义》,此诗刺的是恣意弄权的郑国权臣祭足。
《正义》:「狂童,谓狂顽之童稚,狂童之狂也。且言日益为狂,故传解其益狂之意。」
唐汝谔:「『狂童』直是戏谑,有相眷恋之意。」
那位狂童必然让作者很伤脑筋,甚至是凭藉着自己年纪小或是好姿态,就恣意妄为,将作者玩弄于股掌心。《毛诗》多将爱情诗附会为政治诗,因此此处不宜将狂童解释为祭足,否则会失了其爱情诗的原意。
本诗有「狂童之狂也且」一句,为打情骂俏之语,按照「且为生殖器」这个说法来看的话,不但是在骂对方,甚至还有性暗示存在,双方不但是能开玩笑的关係,甚至可能是更进一步的,故能直言不讳。女子要说出这种话,哪怕先秦风俗尚为开放,也不太合适。裴普贤:「此诗反映郑国的女子很是撒野。活泼是可爱的,但向 韧性的路上发展,便差不多要变成太妹了。」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一句,显示作者本身条件极好,不愁他人。《卫风.氓》就是一首女 子随着男子私奔却惨遭抛弃之诗,之后女子不但没有其他对象可挑选,也没有其他出路,实在后悔莫及。这并不代表她条件不好,要是她长得不好看、家境不好,那位「氓」就不会刻意来勾搭她,而是女子虽然有自由,却还是有某种程度的弱势在,是不可抗命的。因此私以为,口气过于豪放,而且条件极为宽裕的作者,并不是 女性。
三、〈女曰鸡鸣〉丈夫与宾客的真挚之情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女曰鸡鸣〉一诗,现代多作为描写贤夫妻的作品。此为大不然,除了〈击鼓〉以外,本诗当与〈子衿〉同列「诗经三大被误解之诗」的其中一首才对,原因是现代人所以为的实在与原诗的本意误差过大。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正义》:「閒于政事则翱翔习射。」先秦不是唐代,更不是〈李波小妹歌〉诞生的北朝,妇女是没可能与丈夫一同射箭的。〈女曰鸡鸣〉这个标题,是起于妻子叫丈夫早起去会客,却不是以妻子作为主角。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笺》:「言我也子,谓宾客也。」「子」并非指妻子,而是宾客。「弋凫与雁」,《笺》:「所弋之凫鴈,我以为加豆之宝,与君子共肴也。」此时丈夫全心都放在接下来要招待贵客身,想着要给他加菜、张罗好吃的,又怎麽顾及得到妻子呢?
「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笺》:「宜乎我燕乐宾客,而饮酒与之俱至老,亲爱之言也。」
竹添光鸿:「以酒为寿药也,是以酒益寿长相娱之意。」丈夫珍重宾客之情溢于言辞,希望双方都长寿,才能常常相见,互相拜访,彼此都愉快。此情与白居易〈赠梦得〉:「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原是同样的用心,几句话便带出一种澹澹的情致,静谧而美好。
与〈击鼓〉篇相同,「与子偕老」一言不是给家中妻子的。「莫不静好」《笺》:「宾主和乐无不安好。」而这安好,将会与子偕老,从年轻直到白头。《正义》:「与子宾客俱至于老,言相亲之极,没身不衰也。」澹漠而美好的感情,是细水长流,终身不衰的。
诗经的运用是广泛的,拿来比喻现代的男女感情或无不可,但实在不该死死咬定此诗便是普通的爱情诗,使其没有馀地。裴普贤《诗经评注读本》:「在蜜月中的一对新婚夫妻,赶早起出门射雁,射得雁拿来作成美肴,一同饮酒,又弹琴鼓瑟一番,又唱赠珮定情之歌,花样百出,看来也乐趣无穷。原来他俩没有经过正式婚 礼,正在用轻鬆愉快的方式,扮演那些委禽合卺等手续,作为他俩婚礼的补偿哩!」裴普贤先生这番话,实有值得商榷之处。
「知子之来之」,尔雅:「劳来,勤也。」原来这位客人也是常常来拜访的,《诗经新评价》:「古谓恩勤曰来。」由此得证。「杂佩以赠之。」《毛诗会笺》:「我苟知子之来之,我亦赠之杂佩,以厚其好矣。」此虽妻所言,亦是夫使妻敬爱客,缘由则是夫本身更喜爱客。
「知子之顺之」《毛诗会笺》:「顺者不逆也,信厚之极,唯彼所言,是从是用。……顺之为和顺而莫逆于心者。」夫对客深厚之情,妻皆瞭然于心,「杂佩之赠,所以厚君子之好也」,亦无芥蒂,只知两人亲厚,且互相信任,想来在外也时常能互相给予帮助,就像〈击鼓〉中的两位士兵一样,起到互相保护的作 用吧。
四、〈子衿〉──「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思慕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在国中课本就已经选入,一直以来都被大众当作男女情诗。诗人雷抒雁先生说:「有一位教授研究心理学的,他说这实际上是写同性恋的诗。清代也有很多人是同性恋,因为过去师生之间都是男的,没有女孩子,老师想男学生想到这种程度,这是写同性恋。」这个推断相当合理。程廷祚《青溪诗说》谓是两男子相悦之 词,此说由来已久。此外,作者目光从子「衿」一直追想到繫「佩」之处已是腰际,作风未免太大胆,若作者为女子,也该是一位不避世俗的奇女子,或许当与〈褰裳〉作同样的处理,若作风大胆到超过善良风俗时,或许作者可能不是女子。
曹操曾化用本诗至〈短歌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竟是 心心念念,求人若渴,究竟曹操为了谁而沉吟?程度竟似热恋的女子思念情郎那样炽热,是确确实实的男子思念男子,但是平心而论,曹操究竟只是求才,而非特意要表达同性之爱,儘管如此,语句当中的渴慕与思恋,竟也热情得夺目。
「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主角是个学生无庸置疑。对于「青 衿」的思念和沉吟反映读书人之间的相互仰慕,发展到极端就成了爱情。相关情形可见《弁而钗.情贞记》,本篇虽说是心月主人之杜撰,然内容中的赵王孙与凤翔,正是上述才子配才子的例子,彼此仰慕以至于日久生情,除了一般的感情之外,更多出一层精神上的交流以及对彼此才学的识见,其层面不能说不高尚。
若言《弁而钗》为狎邪之作,难登大雅之堂,《红楼梦》中也有宝玉与秦钟之间的爱恋,宝玉为了与秦钟在一起,带他一起上学堂。「(红楼梦第七回)那宝玉一见秦钟,心中便若有所失,痴了半日,心中起了呆想……」同性恋的事实已经相当明显。第九回更是由于宝玉心心念念袒护秦钟,因而引发「学院大战」,叫骂的、助拳的、乱丢东西的,搞得整个学堂群魔乱舞,这样的趣态又何尝不是男学生彼此相恋时发生的轶闻写照?
潘光旦先生《中国文献中同性恋举例》中,虽认为〈子衿〉为同性恋诗的证据不足(上述所及〈山有扶苏〉〈狡童〉〈褰裳〉亦是如此,可能是作者难考所带来的问题),却以「辞气」推论,「有好几分同性恋的嫌疑」。
「悠悠我心」《笺》:「悠悠二字有无限属望。」此种寄託、寄望心情加之以《笺》又云:「纵我不往……此言当是师之于弟子也。」前面所提到的师生恋,或许不无可能,耐人寻味之至。
《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所谓悠悠我思也。」、「以之言情则深。」《诗经新评价》:「悠悠,思之长。」
朱 道行:「悠悠之心,欲往之心也。我往难而子音易,以示尤其子不嗣音,思之切而冀之至矣。」作者对那位学生的挂怀之心,想念弥深,日渐加增,偏偏对方没有捎来音信,更令他心思烦乱,焦急不已,就像〈狡童〉诗所形容,「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了。
曹操在「青青子衿」后加作「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不但没有脱离本意,甚至把原诗的含蓄处明明白白完美呈现了,其古朴刚健的文风实在风采过人。
【第三节、兄弟的故事】
本节集中探讨的,主要是兄弟之间特有的,血浓于水的感情。〈扬之水〉显示这种感情并不是旁人说得尽参得透的,而〈二子同舟〉更是已经到生死相许的
地步,究竟情深何许,一个人才会不顾一切地为另一个人背叛父母,甚至付出自己的性命?有别于扬之水,〈二子同舟〉的背景故事又更加值得参透了。
一、〈郑风.扬之水〉兄对弟的疼爱与顾惜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迋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牛运震:「维予与女,骨冷情热。」这一点从「无信人之言,人实迋女。」可看出哥哥对弟弟确实顾惜,深怕弟弟离开自己身边,就被外头的人蒙骗,因而说「外面的人都是诓你」。
朱道行:「两章一意,总是坚『维予与女』之信。」「维予与女」四字穿插诗中成为骨干。对于兄而言,弟即是他的一切,他的世界裡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与弟弟,可见得弟弟是他的唯一,多麽重要,无可代替。然而今日弟弟竟是要出走,不但不信骨肉之亲的兄长,反而要去相信外人的谎话,这让兄长多麽悲伤,才会动笔 写下这首诗。
牛震运:「『维予二人』,藏过『女』字,更觉亲暱。」第二段已然动之以情,连「你」都省去,只说「我们两个」,二人作一人,是生命共同体,同进退、同生死。
弟弟离开,并且不再相信哥哥这件事,想必带给哥哥很大的震撼,就彷彿整个世界都要崩坏一般。牛运震:「苦口危词。沥肝之言,凄痛难读。」已为本诗的创作动机下了最好的注解,作者本人在写作时,又何尝不是黯然销魂,凄楚不已?方玉润:「此诗不过兄弟相疑,始因谗间,继乃悔改,不觉愈加亲爱。」这也正是兄长 的期望。
儘管此诗与鲁国应无关係,然而套在鲁隐公与鲁桓公的关係上亦无不可。
《左传.隐公十一年》[21]记载,有大臣羽父为了当宰相,去向隐公请杀即将成人的桓公。隐公深爱其弟,在位期间只是摄政,一心想将王位奉还给长大以后的桓公,连养老的地方都盖好了,只差退休。
羽父向鲁公请杀桓公不成,反而谮鲁公于桓公,桓公不相信亲生哥哥,于是命令羽父派人去杀了隐公。此诗几乎完整重现了鲁隐公与桓公的悲剧,隐公地下有知大概也会很想说这句话:「无信人之言,人实迋女!」
[21]
《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钟巫,齐于社圃,馆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 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不书葬,不成丧也。」
二、〈邶风.二子同舟〉人世难得生死情
二子乘舟,汎汎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汎汎其逝,愿言思子,不暇有害。
裴普贤:「这是一篇上乘的送别诗。」恐怕不甚妥当,这是由于本诗与其创作背景大有关係。
〈二子乘舟〉相关诗有〈邶风.新台〉,缘由也应该从〈新台〉一诗,卫宣公纳急子之妻说起。《笺》:「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左传.桓公十六年》记载,宣姜原先是宣公为太子急子所娶之妻,「而美,公取之」,遂有〈新台〉一诗刺宣公,记宣姜见到新郎换人时的难堪。
宣姜与宣公育有二子,分别是公子寿与公子朔,宣姜未能与急子结为连理,反而徒生愤慨之情,于是想除掉他,好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寿子告之,使行。不可,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及行,饮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急子 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又杀之。」《毛诗》:「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而作此诗也。」
公子寿能为了急子死,确实不简单,急子得知公子寿为自己而死,「 国人伤其涉危遂往」他能毫不考虑,立刻追上去只为了陪着公子寿赴死,更是人世难有之事。公子寿成全了他对急子的情意,而急子在父子情、兄弟情得到两全,他们合葬[23],也算是没有遗憾了。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愿,每也,养养然,忧不知所定。这不但是卫国国民对二位公子的哀怜,更是公子寿对急子的担心,也是急子对公子寿的顾虑。当公子寿听见急子竟然不愿逃跑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多麽担忧?当急子发现公子寿竟然「窃其节而先往」,代替自己去赴死时,他又是多麽哀恸!
「汎汎其景」、「汎汎其逝」二句是本诗当作「送别诗」最不恰当的原因。《毛诗会笺》:「汎汎其景,是摸写渡河之时,二子之影,与水波俱浮沉,以见顾影可怜之意,而此舟一逝,即其影不可復见矣,痛其往而不返矣。」笔调是悲凉而痛心的,若是拿此诗来送别,恐怕大触霉头。
[23]
二子合葬墓位于莘县十八里铺镇太子张庄村旁,虽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冲刷,至今仍有三丈多高,十亩多大,远远望去像一座小山。
【结论】
经过以上整理,得以粗略发现诗经确实有「郑卫之音」的现象,同性恋篇章多集中在〈郑〉〈邶〉二风。基本上,这两处并非中国同性恋的发源地。早在商代中国就已经有同性恋的风俗,《商书‧伊训》有「三风十愆」,三风之一叫「乱风」,乱风包括四愆,其一是「比顽童」。《逸周书》有「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武之毁也。」一句,足见同性恋在中国上古时代,是不足为奇之事。
第一节与第二节,分述邶风与郑风时都曾经提到过,或许同性恋的发生与当地民 情风俗有关,如明代沉德符《敝帚斋馀谈》曾载:「闽人酷重男色,无论贵贱妍媸,各以其类相结。长者为『契兄』,少者为『契弟』,其兄入弟家,弟之父母则爱之如婿。弟后日生讦及娶妻诸费,据取办于契兄。其相爱者年过而立,尚寝处如伉俪。」 有的地区特别盛行同性恋的事情是确实有的,因此不排除郑、卫二地有如此可能。
纵贯以上各篇章,有一点无庸置疑,那就是诗中的真情流露 无遗,与一般异性恋并无不同,因此我们不应以奇特的眼光来看待同性恋,反而更该为了他们的真性情而喝采。古人思想的无邪也可作为现代人在恋爱态度上的借鑑,随着滥交、速食爱情、一夜情的氾滥,或许现代有太多人都已经忘却曾有过的那份悸动,回头寻求诗经或许不失为一个办法。
爱慕同性需 要更多的勇气,也需要更真诚地看待自己的感情,还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考验,来证明究竟是友情还是爱情。禁忌之恋通常不见容于世人,但若是〈击鼓〉〈二子同舟〉这种愿意以生命相许的至爱,或是像〈子衿〉一样唯美的精神恋慕,世人又何必宥于他们的性别,非得棒打鸳鸯?
《诗经》中还有一些「语气上有嫌疑」的篇章值得花时间去继续探勘,如《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曾经被金庸大师引用,使得许多人对这句话耳熟能详,然而我初见这句话,总觉得有些暧昧,不过碍于这篇的证据又更加不够充足,只好暂且略过,留作来日后话。
【参考资料】
专书:
(一)传统文献
孔颖达:《毛诗正义 册一》,台湾中华书局
(二)近人论着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上册)》,台北市:洪叶文化,1993
竹添光鸿:《毛诗会笺》,台湾大通书局,民国九年
高葆光:《诗经新评价》,台湾中央书局,民国五十八年
裴普贤:《诗经评注读本》,台湾三民书局,民国七十一年
共
条评分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楼]
发表于: 2013-06-02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关闭
补充发布信息
验证码:
发 布
隐藏
快速跳转
PHPwind Board
默认分类
站务★休闲
『纵横天下』
『闲庭信步』
『私人楼阁』
文章区
『沧海遗珠』
『原色天空』
『日明为昭 白玉为堂』
『故国神游』
『蒹葭玉树』
『世上人家』
『望门投止』
下载区
『新闲情赋』
『投石问路』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