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帮助 | 社区 | 首页 | 无图版

纵横道|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所行道也。 -> 『望门投止』 -> 日出处天子—圣德太子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日出处天子—圣德太子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尚傲



级别: 衙役捕头
精华: 0
发帖: 158
沙场经验: 544 点
纵横通宝: 3937 两
贡献值: 0 点
明堂之令: 0 枚
朋友圈: 色即是同
在线时间:66(小时)
注册时间:2009-08-22
最后登录:2011-03-3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日出处天子—圣德太子 

 经典DM漫画《日出处天子》主角原型。
圣德太子(574.2.7—621.3.20,即敏达天皇3年1月1日—推古天皇30年2月22日),本名上宫廏户丰聪耳皇子(廏户皇子うまやど の おうじ、うまやど の みこ),别名为丰聪耳(とよさとみみ、とよとみみ)、上宫王(かみつみやおう)。 是日本飞鸟时代的政治家,推古朝改革推行者。
  他的父亲是用明天皇,母亲是钦明天皇的女儿、穴穗部间人公主。圣德太子本名厩户皇子,因为相传他在马房之前出生。别名为丰聪耳(据说他可以同时听10个人说话而不会听误因而得名字)、上宫王。
  大和时代豪族政争,用明二年苏我马子灭物部氏,崇峻五年崇峻天皇遭暗杀,苏我氏外孙女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由廏户皇子以皇太子之位辅政。圣德太子辅政后即大力进行改革,即推古改革,并遣使入隋、唐学习中国制度。后推行新政,制定冠位十二阶、颁布律法十七条、采用历法、编修国史、使用天皇名号、兴隆佛教。
  圣德太子的确实逝世日期传疑。最普遍的说法是推古天皇30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农历二月廿二日,即公元621年3月20日。但亦有说法指应该为622年4月8日,或621年2月5日。

实绩
  592年推古天皇即位,立外甥圣德太子为皇太子。翌年(593年)辅佐天皇摄行朝政。
  596年(推古3年)太子向高句丽的僧慧慈拜师。
  其后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推行一系列改革。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604年制定《十七条宪法》,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借以抑制豪强。
  607年派遣隋使小野妹子及其他留学生来中国,建邦交,吸收先进文物制度。致力于振兴佛教,建法隆寺、四天王寺,著述《三经义疏》,被尊为日本佛教始祖。采用历法,编纂《国记》《天皇记》等史书,业绩颇多。
  由于圣德太子笃信佛教,加上受到慧慈法师的恩慧,他建立了法隆寺。
  圣德太子是旧款日元一万元上的人像。
  圣德太子生活的时代,日本朝廷围绕着信不信佛教问题,分为两派争吵不休。公元552年百济国圣明王为了改善同日本的关系,派使节到日本,把佛教经典与佛像送给钦明天皇,信中大力推荐信佛教的种种好处。日本神道是没偶像的信仰。日本朝廷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佛像产生极大的兴趣。当时日本正处于豪族联合政权体制时期,天皇一苦于权力受制,二苦于信仰不统一,于是,想借对佛像的崇拜来提高对天皇的崇拜,同时还希望靠佛教来统一信仰。可是,钦明天皇又怕信佛教会冲击日本人的神道信仰,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再三考虑的结果,终于把信不信佛教问题提出来征求朝臣们的意见,朝臣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苏我氏站在天皇一方表示同意,认为“西蕃诸国皆崇而敬之,吾等不宜背之”。物部氏为首的一派则以“改拜蕃神,恐致国神之怒为理由坚决反对。这场信仰上的争论与权力之争结合起来,从钦明天皇时期延续到用明天皇时期,历时近40年之久。公元587年,即用明天皇死后不到两个月,苏我马子利用自己是皇亲国戚的有利条件,扶其外甥上台,称崇峻天皇,然后假借皇命派兵消灭了物部氏一族,控制了朝政。圣德太子是苏我马子的女婿,又是苏我马子的外孙,在信仰之争中他站在苏我马子一方,并参与了消灭物部氏一族的军事行动。新上台的崇峻天皇看不惯苏我马子的飞扬跋扈,不愿受其摆布而被杀。苏我马子接受这次教训,不想再立皇子为天皇,改而立容易操纵的女子为天皇。故敏达天皇的皇后(已故用明天皇妹)被选上,号称推古天皇。苏我马子同时扶植其女婿圣德太子为摄政。当时日本朝廷盛行儒学,而日本社会又在宇宙观等领域受道教的影响极深,所以,当时一般皇家子弟都程度不同地受儒学、道教的影响。圣德太子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他19岁任摄政后,胸中常怀大志,想大干一番,旨在加强王权。开头的8年,因初掌权,还不敢太放手行事,基本上执行苏我马子推行的兴佛教、学儒学的政策。他先以推古天皇的名义发诏书鼓励朝臣“兴隆三宝”(佛教)。圣德太子率先盖了法隆寺、四天王寺等7座寺庙。在他的带动下,飞鸟之地出现了佛教文化兴旺的局面,开创了飞鸟文化时代。
  推古九年,即公元601年,圣德太子为了摆脱苏我马子的控制,搬迁到飞鸟宫西北之地,盖了斑鸠宫(位于今法隆寺东院传云堂处),在此地开始对旧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运用他对儒、道的造诣,参照儒学经典中的某些观点和词句,还用道教的宇宙观并结合佛教经典,再参照大陆皇帝体制,对内制定了“宪法十七条”,并设“冠位十二等”,对外则改变过去的强硬外交路线,制定了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圣德太子想通过以上的内外改革,提高天皇在法权、人事权、政治权、外交权等方面的地位,逼苏我氏退让,改豪族联合政权制为天皇专政制。
  “宪法十七条”最集中地反映了圣德太子的政治思想。“宪法十七条”重点放在“和为贵”、“崇君”、“公正”与“尊三宝”上。和为贵是为了缓和豪族之间、豪族与皇族之间的矛盾。“崇君”是为了树立天皇的权威,要求大家服从天皇的意志。“公正”是为了让官员服从天皇统治秩序。“尊三宝”是为了统一信仰,统一思想。
  宪法十七条广泛地引用了大陆的儒学、法家、道家的典故或成语。冠位十二等同样也是引用了儒学的五德来区分官阶。十二等分别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冠服则以紫、淡紫、青、淡青、红、淡红、黄、淡黄、白、淡白、黑、灰等不同颜色及其浓淡来区分。那么为什么把宪法限定为十七条呢?这是因为按照阴阳五行学说的说法,阴的极数为八,阳的极数为九,十七乃阴阳之和、天地之道。官位十二等表示干支十二属性,乃天地之循序。
  由此可见,圣德太子的政治思想是想借用儒学的道德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的自然规律理论阐明王权、君主制度的合法性。
  对外政策则改变以往的强硬外交政策为睦邻友好政策,圣德太子视大陆隋朝为“礼仪之邦”,乃派大使出使隋朝,与中国加强友好往来,同时借机改变日本对大陆政权历来的屈从关系,以平等的地位往来,借此机会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显示天皇有能力。他在派小野妹子为首任使节时对他说:“我为什么派你去隋朝。这是因为我想把日本建设成为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国家。这就要君与臣、百姓要有清楚分明的界线。苏我一族的专权跋扈,我已无法忍耐。这就要拿出东西来显示天皇的实九。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与强大的邻国建立平等的关系,来改变过去的屈辱地位,使天下人都心服。首先要让苏我马子甘拜下风。你明白吗?”。国书的前言中写道:“东天皇敬白西天皇……”。小野妹子携带这份国书时,忧虑重重,深怕惹隋炀帝发怒,弄得不好生命难保。隋炀帝接到国书时,一时感到无法接受,又不便当场发火而退朝了事。他考虑到他当时的国内处境,只好默认了中日对等关系。圣德太子的目的达到了。他为日本建立了丰功伟绩。
  此外,圣德太子的改革措施中有不少地方运用了道教思想。譬如:道教的主神是天皇。圣德太子为了树立国君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把过去的大君改称天皇。同时把镜、玉、剑作为皇家的传家宝,镜象征天皇的权威。玉表示天皇地位高贵。剑表示天皇的武威。然后把皇宫内殿改称紫宸殿。此外还借道教辛酉年之说,编排了“皇纪”。推古九年正好是辛酉年,也是圣德太子在斑鸠宫推行改革的年份。辛酉年每60年出现一次,亦称一轮。按道教的说法,每一轮辛酉年是发生变革之年。而第21轮的辛酉年则是发生彻底的大变革之年。于是,圣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为起点再往上推第21轮的辛酉年为日本建国之年。规定该年的阴历一月一日为神武天皇登极之日(阳历为2月21日)。按照这种推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纪2649年。结果把皇统向前多推算了大约一千年。在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为地安插了10位虚构的天皇。圣德太子按照这种逻辑编修了日本史。后人便加以延用至今。实际上公元前7世纪的日本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前期。当时日本尚处于采集经济阶段,没有阶级,没有部 落,焉有政权?
  尽管圣德太子做了种种努力还是未能摆脱苏我马子的控制。苏我马子对圣德太子的改革很不放心,怕他走得太远而失控。他利用改葬皇太后(马子之大妹,圣德太子之祖母)的机会向圣德太子敲警钟,提醒他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不要做得太过火。圣德太子因改革受阻而心灰意懒。推古三十七年(622年)他临死前给妻子留下遗书说,“世间虚假,唯佛是真”,表达他大志未成的凄凉心情。
  圣德太子的事业未成说明苏我家族的存在是日本社会发展的拦路虎。不除此虎,日本社会将停滞不前。圣德太子死后皇族与苏我氏之间展开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越演越烈,终于导致了飞鸟宫廷政变的发生,苏我一族灭亡。日本政局转入“大化改新”的新的历史里程。圣德太子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在公元701年以律令制的法律形式实现。

著作
  推古二十八年(620年),圣德太子与苏我马子商议编辑日本史书《天皇记》《国记》《臣连伴造国造百八十部及公民等本记》等,然皆亡佚,故无从得知其内容。
  笃信佛教的圣德太子于推古十五年(607年)为《妙法莲华经》《胜鬘经》《维摩经》三经作注,书名《三经义疏》。


[ 此贴被尚傲在2009-09-16 21:05重新编辑 ]

[楼 主] | Posted: 2009-09-14 23:09 顶端
尚傲



级别: 衙役捕头
精华: 0
发帖: 158
沙场经验: 544 点
纵横通宝: 3937 两
贡献值: 0 点
明堂之令: 0 枚
朋友圈: 色即是同
在线时间:66(小时)
注册时间:2009-08-22
最后登录:2011-03-3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资料补充:大化革新
  圣德太子死后的大化革新。
  日本的社会**变革运动。发生于645年,因此年为大化元年,故名。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的推古天皇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贵族奴隶主的保守势力。但改革没有触动部民制,更未摧毁氏姓贵族势力。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归国(此前僧旻已于632年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在皇极天皇接见高句丽、百济、新罗使节时,于朝中杀死苏我入鹿,其父虾夷翌日自杀。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政变后,皇极天皇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僧旻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顾问),建元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新政府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646年元月以诏书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内容:废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贵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仓、田庄,均收归国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国家赐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按级别所赐封户的赋课)。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地方分国、郡、里。整备军事、交通制度。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编制户籍、计帐(规定赋役的登记),行班田收授之法,统定班给人民土地和应负租赋的数额。废旧贡纳制,实行租庸调的新税法及向皇室献纳仕丁(夫役)、采女(宫女)的制度。
  律令规定授予皇族以下贵族、官吏的位阶及相应的特权。同时,确立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667年迁都近江大津(今滋贺县)。次年,中大兄即位为天智天皇,编纂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新政府从653年起,16年中派6次遣唐使(其中一次途中遇难),学习盛唐文化和封建生产方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天智天皇死后发生壬申之乱(672),天智之弟大海人皇子杀天智子大友皇子,自立为天武天皇,同年迁都飞鸟净御原宫(在今奈良县)。天武天皇发展封建集权制,扫除旧势力,严选官吏,制定八色姓(八等氏族长的世袭尊称),固定贵族身份。689年,编订《飞鸟净御原律令》,以防止旧氏姓贵族的复辟。
  20余年后,藤原不比等于大宝元年(701)编成日本封建国家最完备的法典《大宝律令》,最后完成大化改新的以开元盛世的唐朝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公元645年(日本皇极天皇四年)6月12日,日本飞鸟板盖宫太极殿。这一天日本朝廷正在接见“三韩”的使者,举行“受贡”仪式。随着“嘎吱吱”的一阵响声,宫门全部关闭,中大兄皇子突然拔剑刺杀了大贵族苏我入鹿,在场的许多贵族大惊失色。原来这是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等人为改革而发动的政变。
  日本是由几个大岛和若干小岛组成的国家。在古代,这种岛国的特点之一是内部矛盾必须自己来解决,外部势力很难加以干涉,大海在那时还是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最大障碍,所以自身的改革极其必要。公元3世纪以后,日本本州地区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政权——大和国。大和国原来局限于本州岛中部的大和地区。在不断的扩张中,大和国逐渐占领邻近地区,领土越来越大。5世纪时,这个国家已经统一了现在日本的大部分地区,今天的日本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和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
  大和国家在扩张过程中,不断占有周围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并将其分配给皇室成员和大贵族。大和国家把土地分为屯仓和田庄两部分,前者属于皇室,后者属于贵族。同时劳动人民也被分成两部分,一小部分是奴隶,主要用于家内劳动,另一部分是部民,主要用于生产劳动。部民是日本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在大和国家向外征服的过程中,一些归顺的部落和被征服的部落被集体安置下来,保留了原来的部落组织,在原有土地上继续生活,有许多仍保留着原来的原始血缘关系;此外还有一些专门从事专业生产的部,其劳动者也称作部民。按照分类,从事农业生产的称作田部、米部,在手工业或其他行业从事生产的总称作品部,在品部内又按照行业的不同分为衣缝部、锻冶部等。在大贵族田庄从事特殊劳动的部民是以其主人的氏命名的。部民有自己的家庭和生产工具,可以有少量的家庭财产。主人不得随意杀害或买卖部民,但可以象对待奴隶一样把他们作为礼物送给他人。所以部民和奴隶区别不大。在当时,部民和奴隶大约占日本人口的一半以上。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由于财产的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大和国家在基本上统一了全国之后,失去了继续向外扩张的地理环境,内部开始了争夺。一些较大的贵族极力想独自控制中央政权,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6世纪之前,比较强大的物部氏控制朝政。后来新兴的苏我氏强大起来,打败了物部氏,夺得了中央的控制权,扶植有利于自己的天皇。苏我氏家族不可一世,下面的中小贵族也在疯狂地兼并土地,残酷地剥削部民,许多平民的土地也被剥夺,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起来造反,抗税逃亡。公元6世纪,整个社会已处于混乱状态。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如何找出更好的统治方法,以取代过时的部民制。于是在日本出现了向中国学习的改革。改革是从上层开始的。苏我稻目(?—570年)是改革的代表人物。他曾任两朝天皇的大臣,在朝廷中掌管财政。他本人与中国的来日人员交往很多,与大陆的移民有着良好的关系。当时,与日本一海之隔的中国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向中国学习是一些上层贵族青年的时尚。早在公元5世纪,日本就与中国南朝的刘宋和朝鲜的百济交往密切,亚洲大陆上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不断进入日本。苏我稻目于555年在吉备五郡设立过屯仓,但部民逃跑的很多。后来他试用了编制户籍的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部民很少逃跑。这种作法得到了天皇的奖赏。采用建立户籍的办法,使过去以部为单位受奴役的田部民,变成以户为单位的小生产者。这些小生产者直接向国家交纳年贡,实际上成了自由的国家农民。但是改革的主张遭到了朝廷中顽固势力的反对。物部氏的物部尾舆是掌管军事的大贵族,他极力维护旧有的统治方式。引起双方直接冲突的事件是佛教信仰问题。522年,百济王献给日本佛像和佛经。在朝廷上,钦明天皇询问群臣可否崇拜佛教。稻目主张崇拜佛教,以佛教来统一全国的思想,尾舆坚决反对,认为佛教会给日本带来灾难,不如仍然崇拜原来各个氏族的神。半个世纪之后,两个对立的势力再次交锋。587年,用明天皇死,因皇位继承问题,稻目之子苏我马子和尾舆之子物部守屋进行了决战。在衣折战役中,物部氏被打败。苏我马子控制了朝廷。先是立泊濑天皇,后又在592年拥立自己的外甥女为推古天皇。593年,推古天皇立用明天皇的遗子厩户为太子,临朝摄政,即圣德太子。圣德太子对中国文化极为了解,欣赏中国的大一统国家体制。极力主张加强皇权,并积极准备改革。603—604年,进行了“推古改革”,先后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冠位十二阶按才能和功绩授予个人,是非世袭的官位,排挤了那些世袭的贵族,使天皇的权力增大,同时使国家的政府官僚体制有了雏形。宪法十七条,用以中国儒家三纲五常为主的思想规定了日本臣民的行为守则。其中明确规定,“国非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宪法中还主张以和为贵,减少阶级对立。594年,由天皇下诏,提倡佛教,为了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圣德太子在与中国加强来往的同时,不再以臣相称,而是采取了对等的称呼。他还向中国派遣大批留学生。但是圣德太子的改革只是一个准备,并没大力推广开来,顽固势力还相当强大。622年,在圣德太子死后,苏我氏害怕进一步的改革损害苏我氏独揽朝政,于是杀死了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大兄皇子,使刚刚开始的改革夭折。
  但是改革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苏我氏的专权遭到朝野反对。645年6月12日,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等人在接见三韩使者的仪式中,突然发动袭击,刺杀了苏我氏的代表人物苏我入鹿,接着立即在奈良组织军队,严加防卫。13日,苏我入鹿的父亲走投无路,被迫自杀。14日,革新派人物组成了以改革派人物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为核心的集团,废黜了苏我氏拥立的天皇,拥立中大兄的舅舅轻王子继位,称孝德天皇,并效仿中国的作法,建年号“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646年正月元日,新政权颁布了《改新诏书》,并全力向全国贯彻。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701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大化革新是个逐步的过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大化革新之后,日本在经济方面废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国有制。在**方面,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在京师设立了五卫府,在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


主要内容
  经济
  在经济方面,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田庄。 ”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班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班给6岁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2/3,私奴婢为公民的1/3,公奴婢同公民数。受田人死后,口分田归公。班田农民担负租庸调。租,即实物地租,受田每段交纳租稻2束2把。庸,是力役及其代纳物,凡50户充仕丁1人,50户负担仕丁1人之粮,1户交纳庸布1丈2尺,庸米5斗。调,征收的地方特产,分为田调、户调、付调。田调按土地面积征收。田1町征收绢1丈、絁2丈、布4丈。户调按户征收,其数量为“1 户赀布1丈2尺”。付调随各乡土特产征收。
  **
  在**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天皇制封建国家。新政权建立不久,为树立了中央集权的指导思想,天皇在大槻树下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649年下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 “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均受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的影响。两者虽在形式上有差异,但其性质都是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647年,制定七色十三阶冠位。两年后又制定十九阶冠位。对于大夫以上的贵族赐予食封,以下的给予布帛,作为俸禄。

影响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评价
  关于大化改新后的社会性质,史学界主张不一。日本学者大都认为改新后的律令社会是奴隶社会的继续。因为大化改新后阶级关系没有没生变化,公民的沉重徭役负担,其性质与部民的负担并无不同。中国学者除少数人赞成日本学者的观点者外,大多认为大化改新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
  日本的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是参照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而制定的。性质基本一致,都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分配制度和租税制度。改新后国家对农民的关系是土地所有者对农民的剥削关系。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并以租庸调的形式向公民征收国税和课以徭役,公民被束缚在口分田上,以臣属关系依附于国家。这种生产者对土地所有者的依附关系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特征,是有别于奴隶制的关键所在。班田农民除了有终身使用权的口分田外,还拥有对山林池沼的使用权,每年除了交纳固定的租税和徭役外,交租后剩余的产品可以占为己有。由此及见他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大化改新后,虽然奴婢仍然存在,但其数量占当时人口的1/10左右,大部分集中在畿内。奴婢在社会生产中已不起主导作用,多数从事非生产性的家庭杂务。当时社会生产者的主要担当者是班田农民。
  大化改新是在日本历史上发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运动。它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发展;它为日本历史开创了不发动大规模流血事件而进行社会改革的先例;它维护了主权,防止了社会的分裂;它使日本从东亚的后发展国家,迅速成为东亚强国。

改新后的发展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它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佛教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后,发展很快,日本积极汲取中国文化,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很受欢迎。

[1 楼] | Posted: 2009-09-17 14:09 顶端
 
纵横道|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所行道也。 -> 『望门投止』




Powered by Code © 2003-05  skin design: zonghengdao.net
Total 0.015526(s) query 6, Time now is:10-22 00:53, Gzip enabled
鄂ICP备05015257号

You can contact us